撒奇萊雅語言代碼爭議
政大自2014年起展開「原住民族語維基百科建置」的工作,
全部在15個孵育場各自起跑競爭。
撒奇萊雅語,人數不滿千人的小族,
竟然以黑馬姿態一路追趕,超越各族,表現最為亮麗,
可說是最有希望成為台灣正式建立維基百科的第一個原住民族語言版本。
就在此時,晴天霹靂發生語言代碼(ISO)的身份問題。
維基百科語言委員會對於語言的認定,
係以 SIL語言代碼表為依據,不是可以任由申請人自己命名。
在該表中,撒奇萊雅語被歸類在那荳蘭阿美語,代碼是ais。
因此,與維基百科語言委員會討論正式上線的進程時,
被委員會成員認為撒奇萊雅語為那荳蘭阿美語底下的一種語言變體,不足以單獨成為一個維基語言版本。
暑期語言學院/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 相關連結
事實上,撒奇萊雅族族人於1878年加禮宛事件中遭大舉屠殺,倖存者擔心被追殺殆盡,從此隱姓埋名躲藏於阿美族部落之中,日治時代日本政府便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
從1990年起,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由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為台灣第13個原住民族的撒奇萊雅族,在維基百科孵育計畫中,又再一次看見了族群的歷史痕跡。
加禮宛事件大致地點
該如何解決?
經過向語言委員會說明撒奇萊雅族的族群歷史後,有兩種解決方法:
- 向SIL申請一個新的語言代碼
- 向SIL提出變更要求,讓代碼ais重新導向,賦予撒奇萊雅族專屬使用。
而不管哪一種方式,都需經過SIL國際組織每一申請年度的審查流程,並提出相關文獻資料作為佐證。
在2018年11月底,SIL在經過初步審查後來信,
建議以將現有語言代碼區分出兩個或多個代碼的方式進行變更請求,
亦即將撒語從ais代碼中獨立出來並另立szy代碼(Sakizaya簡寫)。
原民中心開始著手蒐集撒奇萊雅語的研究文獻、台灣政府官方出版的族語教材等,同時族人也提供了大量的口述資料,並積極發起連署,成為其中非常有利的第一手資料。在準備的過程中,獲得撒奇萊雅族人的連署支持、國內國外維基百科組織及維基人的關注與引導。
但是準備申請文件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因為多數文獻及口述資料都用漢語(中文)撰寫,英語資料極少。幸而經與SIL通信討論佐證資料的翻譯問題,最後確認僅需摘譯即可,如此讓政大對申請的結果更具信心。
申請文件彙整完畢後,於2018年8月17日正式提交予SIL。
終於等到2019年1月25日,SIL公告審定結果的時刻。
我們看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通過撒奇萊雅語的ISO代碼。
撒奇萊雅語從此取得ISO639-3 szy的代碼,拿到進入國際社會的身分證。
維基百科語言委員會持續關注撒語代碼申請變更事宜,在1月25日公告結果出爐後,隨即協助孵育場條目的搬移,將原本在ais分類下的條目全部轉移至szy,並將原本於停滯名單中的撒奇萊雅語維基百科提升至活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