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
2017年12月第一期計畫結束,中心找到了
- 語言「活躍」的模式
- 可行的寫作群(泰雅語、阿美語、撒奇萊雅語、賽德克語/太魯閣語)
然而因泰雅語黑帶巴彥老師生病、
阿美語維基孵育場因寫手不再書寫條目、
撒奇萊雅語ISO 639-3代碼爭議等問題,
三個活躍的孵育場陸續被移出活躍名單。
原民中心除了協助撒奇萊雅語向美國國際語言暑期學院申請改名外,
也開始前進國際,尋找各國語言孵育方式、展現族語維基的推動過程。
撒奇萊雅語正式上線
2019年1月撒奇萊雅語維基孵育場代碼申請通過,
語言代碼由ais變更為szy,原來位於ais的資料被搬移至新的szy中。
終於在2019年11月22日正式上線,成為台灣第一個族語維基百科。
為展現孵育語言的艱苦、分享上線成果,原民中心除著手製作短片,
更與召集人督固撒耘聯繫,希望族人能配合撰寫電影類、語言類條目。
12月9日成果發表會,副總統陳建仁、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親臨現場,
一同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二期計畫開始
2019年12月再度承接教育部族語維基百科建置計畫,
這是不同以往的轉型計畫,規劃重心放在曾經活躍的但未上線的孵育場,
首要任務則是讓聚會活動穩定辦理,其次為增修現有條目。
兩語上線
在二期計畫開始後,原民中心持續向各族語推組織聯繫,
其中泰雅語、賽德克語因有一期計畫時的累積的成果,
再加上有生力軍的加入而穩健前行,皆於2020年12月進入活躍名單
原民中心吸取前次計畫的經驗,
在二期計畫內維持兩語活躍的情況,
最終使得兩語能於2021年3月16日雙雙上線。
「族語維基集向國際」成果發表記者會地點
相關連結
終章:五語上線
第二期計畫將於12月結案,
原民中心亦嘗試在9月提出阿美語、排灣語孵育場的申請。
當以為本期的成果是兩個維基百科的上線時,
維基媒體基金會語言委員會通知阿美語、排灣語核定上線。
原民中心向教育部申請展期3個月,因時逢疫情,
故藉由舉辦「五種族語維基百科論壇」,
讓本期孵育上線的四語參與發表,
亦同步邀請上線已滿兩年的撒奇萊雅語一同分享現況,
並以「直播」與族人共享。
推動者的心得
從語言推動的角度,維基百科的功能,在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
只要有電腦或手機,隨時提供寫作練習與語言露出的機會,
尤其是「以文會友」,交友用族語。
將本族語言置身在世界各語言之間,除去英日華語之外,
尤其可以連結到同屬南島語族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的語言,
或許這才是族語蛻變與躍昇的好機會。
在阿美語與排灣語獲得上線後,台灣的上線族語有5種,僅次於印尼的9種,菲律賓的7種。
這種成績的維持維護,必須靠大家的自覺與自動。
永遠不要忘記維基的規則:不活躍,便下線。
維基精神,不是很在乎詞條的多少,也不是很在乎詞條內容水準的高低,
最在乎的是活躍,也就是有 多少人在更動。
族語維基,也一樣不必在乎詞條多少與劣佳,
只要有人肯上網動鍵,族語便能活躍,便能有生命力。
原住民族語要存活,除了在文字化中尋找出路外,
更需要讓語言生活化及現代化,更貼切符合人民日常的使用習慣,
而族語維基百科除了可以進行文字編輯與保存之外,
族人更可以利用此平台討論現代用詞的族語撰寫方式,讓傳統與現代相互搭配融合,
尤其在現代社會中常常不定時會有新詞彙出現,更需要探討的機會與空間,
維基百科恰巧提供了良好的管道可供族人使用,而在多人重複編修的過程中,
更加釐清新詞彙的用法及所表達的意思,也更容易達到族人間的共識。
在慶賀族語推動有成的同時,更希望能將此經驗傳承並擴散出去,
讓其他族語都能參用方法順利加入正式語言上線行列,讓國際看到更多種的台灣南島語言,
利用維基百科化解族語無法活用的危機,也利用科技活化族語使用的力度與頻率,
讓族語與生活緊密結合,切合終身學習與教育的目標,
讓原住民藉著維基百科走向世界,開拓更廣大的視野。
百科孵育之初,我建議跳出原民文化的範疇,多寫一些普世知識。
理由是以族語書寫本身就是以提供族人閱讀為主,不是要讓台灣其他族群相互了解。
所以應該要多寫一般知識,讓這些知識能以族語的方式傳承。
我看到每個族語都寫了很多「不原住民族」的條目,例如世界各國、NBA球星、電影明星等等。
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在好幾次的經驗分享中都提到,
裡面許多新的概念,讓他們需要挖空心思、發揮創意,自己創造出一些新的說法。
相信這對於族語跟上世界的腳步,絕對好的開始。
好戲總有散場之時,族語維基百科的運作仍以族人為主,
各國撰寫維基百科均為自發性、自主性。
現況而言,若沒有了教育部的計畫,這些族語維基百科極有可能被關閉,
展望未來,我們應分析各語寫作群運作現況,
協助辦理相關研習、鼓勵族人參與年會發表、輔導各語寫作群運用資源申請補助,
逐步協助族語維基百科朝向自主發展,實為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