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語
政大原民中心助理,非原住民卻樂於學習排灣語,
認為族語課程書寫維基百科或許可行,
主動向老師湯賢慧及班上同學提及此計畫,深受支持。
2021年10月起,排灣語孵育場列入可能選項。
由於孵育場條目數不到2百,原民中心請他們優先更新現有的鄉鎮條目,
其次再更新零星的國家、植物條目。
湯老師的班級起初是實體教學,後來因疫情改為線上課程,
除線上各自書寫條目、更新孵育場外,更以共筆協作方式完成國家條目。
由於湯老師的學生都是年輕人,排灣語孵育場的編輯狀況遠超預期,
終至2021年5月首次進入活躍名單。
關於翻譯
寫手們怎麼說?
母語不管在當代甚至是久遠的未來仍舊充滿希望與無限的生命力,
即使會說的人快速減少已成事實,
但我們能透過 現在既有的資源、媒材以不同的形式積極的保 存
去年底排灣維基上線後,我感到相當振奮,也讓我變的更加有力量,
因為重拾母語、了解母語、書寫母語是現在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也值得去做的事情。
不僅能夠讓自己更了解自我價值,也因為我們還具備使用母語的能力,
而多了更多觀看世界的角度。
再來更可貴之處是讓我們能不時回顧曾經留存在部落裡的記憶,
如逝去的外公講過的字和上山農事的種種經歷,都逐一的被文字永久典藏著。
它終將不再隨著一位位親人的離去而消逝,而是以虛擬的方式持續活躍在雲端裡。
我也常在想,老人家把故事交給我們,要怎麼「對得起」他們?
決定回來部落聽故事後,很幸運地,老人家們非常願意說屬於部落 的故事。
在整理故事的過程中,我也總是看見 這些生命故事的交匯,猶似生動的部落圖像浮現眼前。
用生命承接一個時代脈絡的vuvu們, 有時候不一定願意重新憶起那些往事,
甚至轉身就要離去,帶走一個時代的風景。
沒有文字、可以稱做歷史嗎?文字記錄其實是時代演進的浪潮,也是無可迴避的命題。
文字如何乘載故事、接力vuvu們的口述, 一直是尋找中的難題。
聽著老人家口述,其中 有無奈、戲謔、氣憤與得意,
也有因為記憶空白的隨心所欲和相互體諒的保守。
而我們也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是那些老人家──若沒有口述者,文字難為、紀錄者更難為。
實體活動
除了網路上的曝光,排灣維基也參與一些實體活動。
如透過台北市族群交流會的機會,向台北市政府原委會人員介紹排灣維基百科,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參與台北市政府的相關活動。
另外,排灣維基也參與台北市原住民族教師協會聯合豐年祭,在活動中設攤,宣傳、推廣維基寫作。
近期也透過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原住民文化交流社的社團時間,向年輕大學生介紹維基媒體平台,現場也得到熱烈迴響,希望透過排灣維基百科,影響更多年輕人,投入族語文的寫作。
看到別的族群共同撰寫該族的維基百科,顯得我們排灣在這方面的單薄,
所以我們除了努力寫,更需要有來自不同的人力一起豐富排灣維基。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排灣語文,
壯年人可以書寫也可以指導,
而所有與排灣通識、文化更需在地的耆老告訴我們。
如果有了這樣三代的協力,眼前面臨消失、瀕危的排灣語,
多少可以延長這個語言的壽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