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排灣語

設計排灣維基logo與母語的說法。

政大原民中心助理,非原住民卻樂於學習排灣語,

認為族語課程書寫維基百科或許可行,

主動向老師湯賢慧及班上同學提及此計畫,深受支持。

2021年10月起,排灣語孵育場列入可能選項。

由於孵育場條目數不到2百,原民中心請他們優先更新現有的鄉鎮條目,

其次再更新零星的國家、植物條目。

湯老師的班級起初是實體教學,後來因疫情改為線上課程,

除線上各自書寫條目、更新孵育場外,更以共筆協作方式完成國家條目。

由於湯老師的學生都是年輕人,排灣語孵育場的編輯狀況遠超預期,

終至2021年5月首次進入活躍名單。

關於翻譯

排灣維基寫作小組在雲端表單中,蒐集了不少詞彙,

但仍不足以應付所有的條目內容、詞彙和中文句型。

 

迫切需要認識更多的詞彙與語義,

深化排灣維基的句型、表達與較貼近的說法。

因為排灣語與漢語在字詞的表達有些出入,

所以語料的解決,是必須同步進行的事。

排灣維基寫作小組在寒假期間安排田野調查,

出訪幾個社區,訪問當地耆老,

以度量衡為例,需要蒐集更多屬於排灣原來的說法,

經過整理之後,才能更貼切的應用在條目寫作之中。

 

所蒐集的詞彙、語句,

能透過像平時上課所做的句法分析、字根字首拆解等,

讓排灣語文的使用更開闊。

寫手們怎麼說?

排灣語維基寫手阮玄

 

母語不管在當代甚至是久遠的未來仍舊充滿希望與無限的生命力,

即使會說的人快速減少已成事實,

但我們能透過 現在既有的資源、媒材以不同的形式積極的保 存

去年底排灣維基上線後,我感到相當振奮,也讓我變的更加有力量,

因為重拾母語、了解母語、書寫母語是現在我認為非常有意義也值得去做的事情。

不僅能夠讓自己更了解自我價值,也因為我們還具備使用母語的能力,

而多了更多觀看世界的角度。

再來更可貴之處是讓我們能不時回顧曾經留存在部落裡的記憶,

如逝去的外公講過的字和上山農事的種種經歷,都逐一的被文字永久典藏著。

它終將不再隨著一位位親人的離去而消逝,而是以虛擬的方式持續活躍在雲端裡。

排灣語維基寫手博睿齊

 

我也常在想,老人家把故事交給我們,要怎麼「對得起」他們?

決定回來部落聽故事後,很幸運地,老人家們非常願意說屬於部落 的故事。

在整理故事的過程中,我也總是看見 這些生命故事的交匯,猶似生動的部落圖像浮現眼前。

用生命承接一個時代脈絡的vuvu們, 有時候不一定願意重新憶起那些往事,

甚至轉身就要離去,帶走一個時代的風景。

沒有文字、可以稱做歷史嗎?文字記錄其實是時代演進的浪潮,也是無可迴避的命題。

文字如何乘載故事、接力vuvu們的口述, 一直是尋找中的難題。

聽著老人家口述,其中 有無奈、戲謔、氣憤與得意,

也有因為記憶空白的隨心所欲和相互體諒的保守。

而我們也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是那些老人家──若沒有口述者,文字難為、紀錄者更難為。

實體活動

除了網路上的曝光,排灣維基也參與一些實體活動。

如透過台北市族群交流會的機會,向台北市政府原委會人員介紹排灣維基百科,也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參與台北市政府的相關活動。

另外,排灣維基也參與台北市原住民族教師協會聯合豐年祭,在活動中設攤,宣傳、推廣維基寫作。

近期也透過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原住民文化交流社的社團時間,向年輕大學生介紹維基媒體平台,現場也得到熱烈迴響,希望透過排灣維基百科,影響更多年輕人,投入族語文的寫作。

 

台北市原住民部落大學講師湯賢慧

 

看到別的族群共同撰寫該族的維基百科,顯得我們排灣在這方面的單薄,

所以我們除了努力寫,更需要有來自不同的人力一起豐富排灣維基。

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學習排灣語文,

壯年人可以書寫也可以指導,

而所有與排灣通識、文化更需在地的耆老告訴我們。

如果有了這樣三代的協力,眼前面臨消失、瀕危的排灣語,

多少可以延長這個語言的壽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