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雅語
政大原民中心於2014年著手進行原住民族語維基百科建置計畫,
為台灣原住民族搭建成為維基百科正式語言的橋樑。
計畫期間各族各自有所進展,
其中泰雅語可說是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召集成立了一個維基寫作團隊,
並定期聚會寫作、提供穩定的條目輸出。
實作模式
泰雅語孵育場採用實作模式,召集人有兩位,
一位是江明清牧師,一位是黑帶巴彥老師,
初期由江明清牧師先行於宜蘭羅東辦理寫作工作坊,
中期以後則由黑帶巴彥老師延續進行。
黑帶巴彥老師的執行方式採以文化課程為主軸,再輔以孵育場實作教學。
參與課程的學生分為新竹的竹東班學生及台北的北原會館班學生,
兩班的學生均能於課程時間,自行更新條目內容至孵育場,
維持孵育場的活躍狀況,
政大維基助理僅為孵育場協助角色,
隨時支援孵育場的操作。
竹東與北原教學班
Hitay老師融合族語維基寫作於教學中,其一手帶領的竹東教學班及北原會館教學班學生。藉由族語寫作,不僅充實泰雅語維基孵育場內的條目,也同時進行維基介面的轉譯工作。
竹東班由原民中心的助理協助說明,於 2016年間舉辦4次寫作會,因為需要電腦操作,選在電腦教室授課。
而學員多數本身即為族語教師,族語能力有一定的基礎,於課程當日直接請學員試寫條目內容,經過討論與確認之後,便可以當場輸入至孵育場平台。
北原會館班2017年間開設過16次課程,每次上課時由青年族人所擔任的維基小助理協助,上課內容設定為建立、充實維基條目。
原民中心先提供體育人士、藝文人士的相關中文條目做為參考,而此類型條目,讓泰雅語不只侷限於本族傳統文化知識的條目,內容較為生動活潑與多元。
北原教學班地點
大溪家教會
2018年Hitay Payan生病停止所有授課,
泰雅語孵育場因而缺少更新,故一度跌出活躍名單。
在經過多次的宣傳後,終於在2020年10月25日,
桃園大溪家教會Ciwas Pinang(黃簡娟)老師主動聯繫,
希望能進一步瞭解維基百科計畫,讓上線的最後一哩路能繼續銜接。
在其牽線下,也帶領了一位泰雅族青年Miya Hayung(簡可欣)參加研習。
Ciwas老師因渴望自己的族群與文化可透過維基平台讓全世界認識,
所以願意接手條目書寫的工作,讓更多族人參與。
歷經幾次的磨合期與工作坊的討論及教學,終於在2021年1月穩定經營。
在泰雅語維基上線後,她更積極思考調整目前的運作方式,
期望經由共識會議,透過語推組織共同研商出更好的方式,
藉此繼續書寫維基條目與推廣族語寫作,不因教育部的計畫結束而中斷。
大溪家教會地點
翻譯難題
Hitay老師提到一開始接觸維基百科時,除了轉譯介面花了很多功夫之外,
還有像是國家及籃球明星等條目也讓他很頭痛。
因為籃球隊條目中還要解釋球員位置,如:
- 大前鋒(泰雅語為pzyangpkaki' tay kska')
- 中鋒(pkaki' kkska')
- 控球後衛(p'aras mari' tay suruw)
用泰雅語講述就會變成打前面的、打後面的,以接近的意思去描述。
同樣身為族語教師的陳凱倫而言也感到相當棘手,主因在於有些詞語內容是傳統泰雅語所沒有的,
所以在族語書寫的表達上無法精確對應到漢語意思。
例如在撰寫鄉鎮條目的過程中,用泰雅語所表達出來的地名可能包含整個「地區」,
無法同步對應於現今行政區劃所指涉的縣市鄉鎮區村里,
必須用到大量借詞,以及表達方位的東西南北等等用詞來做進一步補充。
成功上線
泰雅語維基寫作從2015年開始,至正式上線為止約6年,這期間在活躍與不活躍中擺盪。
若非原民中心與族人的支持與協力,絕對無法在跌出活躍名單後3年之內再度進入活躍名單。
政大原民中心於2021年1月向維基百科語言委員會遞文申請成立,2月時收到回覆得以核准上線,
終於在2021年3月16日正式上線,成為台灣第2個建立族語維基百科的原住民族語,
在1,257種南島語言中則名列第32名擁有自己維基百科的語言。
若要想維持較為理想的維基寫作工作,
必須做到連動性的動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維持長期孵育,
並有系統性地擴充、新增條目內容,
循序漸進,如此必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