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語
賽德克族從2015年便參與教育部委託政大原民中心承辦的
「原住民族語維基百科建置計畫」族語寫作工作坊,
在保存族群語言文化、提升國際能見度的同時,透過條目創作和翻譯,
達到訓練和培養族語人才並運用組織力量完成共同目標。
師徒制方式
賽德克語孵育場採用師徒制方式,召集人為詹素娥老師,
以不定期辦理寫作聚會的方式進行。
本族青年以族語進行條目內容的簡報,主題為機關、遺址、植物...等,
再由老師提供族語書寫建議,這樣的模式可培養本族青年族語書寫能力,
達到語言傳承的目的。
孵育場三階段
賽德克語在WIKI孵育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15-2016年:
配合南投縣政府教育處本土教育計劃「賽德克族綠活圖轉譯工作坊」,
每月辦理寫手培訓課程,
讓其依據個人節奏與擁有的資料,
抑或是自創詞條再轉譯成條目的內容。
第二階段 2017-2018年:
配合南投縣原民部落大學特色加值型計畫,
彙編103種賽德克族生活與文化相關之植物,
並出版「賽德克族(Tgdaya/Truku/Toda)民族植物」期間,
維持編輯寫手工作坊;
並依神話與傳說故事、儀式、建材與薪材等14種類別,
將部分文章以詞條寫成條目內容。
第三階段 2019-2021年:
配合賽德克族語推組織,持續將族語維基百科列入年度計畫,
努力朝向提升國際能見度。
在政大原民中心持續輔導下,調整運作模式,
引進多位青年組成編輯小組,作為耆老與資訊科技的橋樑,
透過老中青的攜手合作,著實達到訓練和培養族語人才。
推動困難與改革
賽德克語維基孵育場雖於2015年啟動,但在計畫啟動至2019年間,
賽德克語WIKI孵育場的狀態不太穩定,
可謂「時起時落」,箇中的辛酸無法用文字道盡。
自從2019年賽德克族語言推動組織成立後,
族人們經過徹底檢討,凝聚下列共識:
一、挹注生力軍:
透過語言推動組織網羅就讀大專院校的賽德克族青年加入編輯,
藉此培養賽德克族青年的族語意識;
採取年輕人帶領年輕人的方式,開創族語維基百科的新契機。
二、擴增寫手人力:
盤點並邀請通過高級族語認證、族語老師、語推人員、牧者及文史工作者等語言人才加入寫手行列。
三、定期聚會研討:
每月採取「三小聚一大聚」工作坊。
平時,寫手們在家進行翻譯作業,再交給三語群的青年們上平台編輯,因此有三小聚的機會;一大聚是寫手們牽著編輯手進行三語別族語翻譯的原則,並學習翻譯技巧,進而增進族語能力。
四、定點穩定發展:
型塑語推組織是賽德克族的語言巢,想參與維基百科與學習族語就來語言巢,讓語推組織成為大家喜歡來的地方。
穩定族語的發展,看見族語持續傳承於台灣,甚至傳揚到世界各國,增強族語的能見度。
合作帶來的加乘價值
每週每月的聚會,著實累積了不少的文本、精進了翻譯的技巧,也增進國際的認識。
尤其是青年跟耆老的對話,促進自我的認同感及堅定的使命感。
耆老寫手們與青年們的編輯攜手合作,發現有下列附加價值:
- 營造老青互動的機會
- 增進本身對國際的了解
- 增強彼此對翻譯的技巧
- 熟悉書寫、標點符號的使用
- 加速我族語言集向國際
語言的代碼之爭
賽德克語與太魯閣語在維基孵育場共用「trv」代碼,因為兩個語言在國際上是被當成同一個語言,兩族為了解決這問題還邀集專家學者召開共識會議。
而目前太魯閣語寫作群是呈現停滯狀態,賽德克語若躍升成為族語維基百科的一員,使用同一個代碼會產生混淆。
幸好透過共識會議的討論與交流,讓兩族人對於維基上線後的名稱以「Seediq Wikipedia」呈現有共識外,也可讓彼此互相學習及觀摩撰寫維基百科條目的工作模式。
翻譯問題
政大原民中心建議賽德克語寫作團隊優先擴寫「國家」條目,
但其內容包羅萬象,諸如歷史、地理、自然、氣候、軍事、經濟⋯ 等,
甚至還須處理專有名詞及歷史人名的部分,
很多都是賽德克語中沒有出現過,且難以準確表達的詞彙。
賽德克語寫作團隊面對此難題,採取團體合作的方式,
藉由週五的聚會時間進行共同討論,
首先須將內容轉換成族人容易解讀的講法,
而在「翻譯」的過程中,因為常會超出平常的學習範圍,
也因此接觸到更廣大的知識領域,反而增加寫作團隊的族語能量。
倘若遇到無法以族語詞彙來創詞的部分,則選擇改採音譯的方式來呈現:
- 政治(せいじ)一詞,就直接用日文音譯Seyji
- 行政區劃(ㄒㄧㄥˊㄓㄥˋㄑㄩ ㄏㄨㄚˋ)則以漢語音譯Singchn cyuhwa來表示
成功上線
賽德克語於2015年正式加入維基百科的撰寫行列。
歷經多年努力,賽德克語於2020年12月2日首次進入活躍名單,
並在持續保持活躍的狀態下,於2021年3月16日獲得核定正式上線,
列入擁有族語維基百科的三個台灣原住民族之一。
賽德克語成果發表會地點
發表會新聞連結
推動「族語文字化」是復振原住民族語言的重要措施。
而「原住民族語維基百科建置計畫」的族語寫作工作坊,更是訓練並培養原住民族語言的人才的最佳途徑。
除了能將「族語文字化」推廣至各級學校,吸引年輕學子利用「維基百科」學習族語,更可加強族語師資的寫作能力,透過族語維基百科的平台一同討論族語的使用,以網路社群的力量,全面推動原住民族語言振興,加強大眾的族語能力。